这是公益广告的一张照片,关于山村小孩公益的宣传图片
希望工程《大眼睛》-《大眼睛》30.8万元拍卖成交
曾经给亿万中国人带来心灵碰撞的中国“希望工程”标志影像《大眼睛》,23日在北京华辰秋拍会上以30.8万元拍卖成交。
由著名摄影师解海龙拍摄于1991年的《大眼睛》,表现了一名贫穷地区学童注视的目光,其强烈的视觉效果,引起全社会对失学儿童的关注,并作为“希望工程”的标志影像广为传播,该照片限量30张。
中国视觉传播学者曾璜评价说,解海龙包括《大眼睛》在内的《希望工程》系列作品是中国最重要的纪实摄影作品之一,它不仅改变了千百万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孩子的生存状况,还在政治上为中国纪实摄影正了名。
华辰拍卖公司在其拍卖图录中介绍说,今天拍卖的这幅《大眼睛》照片高51cm,宽34.8cm,达到收藏级工艺,并有作者签名。
“与一般的照片不同,能够用来收藏并进入拍卖市场的照片有着特殊的标准”,华辰公司影像部的徐家宁介绍说,除了一些具有特殊价值的老照片外,其他进入拍卖市场的照片都要达到一定标准,如采用收藏级的摄影材料和制作工艺;摄影师签名;署明限售量和作品编号;署明日期等等。
23日下午举行的华辰秋拍会影像拍卖专场是中国首个影像拍卖专场,共有包括《大眼睛》在内的130多幅照片。其中多数为记载重要历史事件、社会变迁和人们生活常态的中国纪实摄影家的代表作品。很早网上,贫困地区。渴望80年代找片这是语文书的一个图片我来回答
1983年,苏明娟出生在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一个普通的农家,父亲苏良友今年42岁,母亲钟业珍今年41岁。父母靠打鱼、养蚕、养猪和种田、种板栗为生,一家人过着辛劳拮据、简朴的乡村生活。
1991年5月,7岁的苏明娟是张湾小学的一年级学生,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到金寨县采访拍摄希望工程,跑了十几个村庄,最后来到张湾小学发现了课堂上的苏明娟,一双特别能代表贫困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摄入他的镜头。这幅画面为一个手握铅笔头、两只直视前方对求知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题为“我要上学”的照片发表后,很快被国内各大报纸杂志争相转载,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苏明娟也随之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拍摄一年失学儿童
23日晚,记者在南岸龙脊山下的翠林宾馆见到了解海龙。
这位北方汉子,没有想象中魁梧,但在全国摄影界,他绝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牌”。“拍那张照片,我花了整整一年时间。”解海龙说,年轻时,和很多摄影爱好者一样,他也喜欢拍一些反映市民生活状态的照片,但具体拍什么,没有一个方向。直到一次去河北涞源县拍图,看到一面墙上有一幅标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第二天,解海龙决定,拍摄农村孩子的失学问题,拍那些贫困地区孩子们的生活、学习,让世人了解他们的情况,向他们伸出援手。
瞬间捕捉“大眼睛”
当时,解海龙是北京一文化馆宣传干部,他回到北京立马向馆长提出了后来希望工程运用的一种帮扶模式:拍摄农村孩子,带着照片回来让城里人帮助他们。
当时是1987年,而希望工程是1989年成立的。“所以说发现并拍下‘大眼睛’姑娘苏明娟,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必然。”解海龙说,1991年,他来到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跟着一群孩子,解海龙来到了学校。解海龙的目光在寻找感人的瞬间。他看见了正在那儿低头写字的苏明娟,这时,正巧苏明娟一抬头,把解海龙的心牢牢地抓住了,他发现,这孩子的眼睛特别大,有一种直抵人心的感染力。
解海龙迅速地换上了变焦镜头,稳稳地端住相机。当女孩握着铅笔再次抬头时,解海龙果断地摁下了快门。前后只拍了两张底片,一横一竖,那幅竖图《我要读书》成了经典。
30万捐给希望工程
采访中,解海龙递给记者一张名片,背面是“大眼睛”苏明娟的照片。
解海龙说,这张照片,无需任何言语,就能从“大眼睛”里读出那种强烈的“渴望”。这张照片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选为希望工程宣传标识后,苏明娟也成了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这张照片为全国各地报刊采用、印成招贴画等,成了在中国最著名的一张照片。
苏明娟的命运,从此改变了,同时,拍摄者解海龙也一夜成名。从那时起,全国上下都开始了向失学儿童捐款,许多捐款人就是冲“大眼睛”这一形象去的。
截至2007年底,希望工程共收到海内外捐款近40亿元人民币,资助了贫困学生390万名,援建希望小学13000余所。“有这样的效果,此生无憾。”解海龙说,虽然出名了,但他拍摄希望工程纪实摄影作品10年,仅仅得到过有数的几笔稿费。第一笔是在1994年6月1日,1350元。他取出钱后,又拿出工资,凑够1500元捐给了希望工程,救助5名失学儿童。
前年,解海龙那张“大眼睛”照片拍卖了30余万元,他一分不留,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
让苏明娟去银行上班
有手机以来,解海龙换过好多部,但手机里一直都没有“大眼睛”苏明娟的电话,因为他记得住。
2005年,苏明娟从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毕业。当时,她很困惑:“大眼睛”成就了她,希望工程成就了她,毕业后是否应该去希望工程,为更多的孩子呼吁。
解海龙帮她做了这个决定:感恩,不一定把善事当成工作,他当年在文化馆,后来到中青报当记者,不也做了这么多善事吗?
在解海龙建议下,苏明娟进入了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工作。但一直以来,她也在关注希望工程,也在到处宣传。“早已没有了农村孩子的影子,和城市白领没有两样,但她业余时间最喜欢参加的活动,就是公益活动。” 据《重庆晨报》1991年5月,7岁的苏明娟是张湾小学的一年级学生,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到金寨县采访拍摄希望工程,跑了十几个村庄,最后来到张湾小学,找到了正在上课的苏明娟,一双特别能代表贫困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摄入他的镜头。这幅画面为一个手握铅笔头、两只直视前方对求知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题为“我要上学”的照片发表后,很快被国内各大报纸杂志争相转载,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苏明娟也随之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