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升了百分之十左右
还可以注意一下制作时间,也就是否为“原版老照片”的概念。原版老照片,指的是拍摄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洗印出的成品照片,它不仅数量少,同时这些照片更为完全真实地反映着一个艺术家,一个时代的摄影艺术水平。
第四,摄像艺术品的科技标准。摄影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因此博物馆收藏级影像艺术品的制作和装裱有严格的行业标准。
知乎日报原文,想看图片去知乎
最近常看摄影史和艺术史,简单介绍一下现代摄影时期(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期这段时间)的大师们。
时代背景:在二十世纪初期,摄影分离派的诞生和发展标志着画意摄影向现代摄影的转型,追求即时拍摄、现场目击和真实感的照片已经渐渐取代浓重的绘画意味和印象派主义画意风格。
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
一句话介绍:从早期追求画意摄影到确立以即时为主要审美对象这一过程做出了艰辛探索。
保罗·斯特兰德
一句话介绍:注重形式美感,对现实生活本身进行直接拍摄,如实摄影的代表人物。
爱德华·韦斯顿
一句话介绍:关注于被拍摄对象的本质和结构,纯粹化的表达产生某种视觉游移,极具美感的观察方式对现代摄影的审美观产生重大影响。
艾瑞克·萨洛蒙
一句话介绍:在事件中适时抓拍的代表人物,为决定性瞬间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德法部长会谈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
一句话介绍:《生活》杂志创始人之一,用专题摄影的方式记录了二十世纪的许多重大事件。
罗伯特·弗兰克
一句话介绍:记录了二十世纪中期美国的真实生活状况,用摄影的方式见证了“垮掉的一代”思潮,并且提出了“非决定性瞬间”这一概念。
================================================================
第二次更新,这次以人像摄影为主。
爱德华·斯泰肯
一句话介绍:催生了商业摄影新时代,是二十世纪最有价值的商业摄影师之一,并且推动摄影走向严肃艺术的殿堂,对摄影的发展有着极大贡献。
克萝丽娅·丝昂森
贝伦妮斯·阿博特
一句话介绍:最初在巴黎是一位名人摄影师,拍摄了当时巴黎文艺界不少精英,之后拍摄了“大萧条”时期美国纽约的都市生活,也是早期关注同志生活的摄影师之一。
尤金·阿杰
奥古斯特·桑德
一句话介绍:她的肖像作品既具有十九世纪“古典”肖像的庄严肃穆,也具有二十世纪现代肖像的灵活多变,其早期肖像收录在《时代的面孔》一书,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肖像摄影师。
时代的面孔
阿诺德·纽曼
一句话介绍:他的拍摄风格是将人物与其生活的环境相结合,素有“环境人像”之称。
萨尔瓦多·达利
优素福·卡什
一句话介绍:典型的现代人像风格,作品的形式风格服从人物气质,对当代人像摄影有着极大影响。
奥黛丽·赫本
现代摄影是一个巨大无比的话题,在摄影史中随便截取一段都可以作为一个研究课题,以上只是简单介绍一下,各位随便看看就好。你好!摄影书籍入门首选《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dslr数码单反摄影圣》也不错,还有如一分钟系列:《数码摄影1分钟秘笈》、《摄影用光与曝光"一分钟"秘笈》、《摄影构图1分钟秘笈》等,另外杂志《咔啪先锋摄影》也是对于摄影的爱好者很有启发的。初期看这些已经够了,嚼多不烂,太多的知识层面会令自己有点摸不着方向的。
纪实摄影的历史性是其最重要的价值所在,即经由漫长的时间和历史考验,仍然具有相当的价值,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参考性。也即真实的还原所处时间、场景、人物真实的关系,并具有可被历史借鉴和参考的价值,经得起科学的考证。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国内平面媒体上,专题摄影曾经红火了一时,然而,这一黄金期只持续了大约3年左右。进入新世纪后,国内纸媒体更加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广告版面的空前膨胀和报纸信息量的激增,严重打压了摄影专版的生存空间,专题摄影从此进入了“寒冬”。
虽然读图时代并没有结束,甚至读者读图的时间总量还在增加,但持续读图的时间却已大大减少。在某种程度上,图片在纸媒体上的功能被简单地看做是为了刺激感官和调剂视觉(美化版面)。纸媒体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的跳跃式发展,使我们极为遗憾地错过了一次培育中国读者视觉文化的良机,也使平面媒体把"抓眼球"的重任和机遇拱手让给了电视媒体,使其相对於电子媒体的弱势和困境更加凸显。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专题摄影这一报道形式的本质、功能、价值、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从市场的丛林中为专题摄影找到一条生存发展的出路。
一、专题摄影的本质特征
专题摄影的本质特征不是稿件的表现形式,而是拍摄手法、文化内涵和故事性。专题的拍摄手法尤其讲究形象生动,对典型细节的捕捉起著画龙点睛的作用,几乎每幅画面都具有情节性(故事性)。对於优秀的专题摄影作品而言,构成专题的各个画面既具有内在结构性——需要置於整体的结构中加以理解,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鉴赏价值,每幅画面均能够传递较为丰富完整的信息。因此,从专题中抽出任何一张图片都不会成为难以使用的“废片”,每一张图片都具有独立使用并且反复利用的价值,这就是优秀专题摄影的最高境界。
二、专题摄影的人文价值、传播价值和市场价值
由於专题摄影具有文化内涵,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而无论是其报道形式还是报道内容的生命力都是长久的,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意义。
专题摄影采用讲故事的手法进行报道,因而在传播,特别是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明显的易受性。它帮助读者用一种生动而深刻的方式和共通的情感来理解生活、理解世界、理解其他文化。新闻图片或消息报道满足的是人类知道的欲望,是生存的基本需要,而专题摄影满足的则是理解的欲望和关怀的欲望,是高质量精神生活的组成元素。 ...展开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国内平面媒体上,专题摄影曾经红火了一时,然而,这一黄金期只持续了大约3年左右。进入新世纪后,国内纸媒体更加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广告版面的空前膨胀和报纸信息量的激增,严重打压了摄影专版的生存空间,专题摄影从此进入了“寒冬”。
虽然读图时代并没有结束,甚至读者读图的时间总量还在增加,但持续读图的时间却已大大减少。在某种程度上,图片在纸媒体上的功能被简单地看做是为了刺激感官和调剂视觉(美化版面)。纸媒体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的跳跃式发展,使我们极为遗憾地错过了一次培育中国读者视觉文化的良机,也使平面媒体把"抓眼球"的重任和机遇拱手让给了电视媒体,使其相对於电子媒体的弱势和困境更加凸显。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专题摄影这一报道形式的本质、功能、价值、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从市场的丛林中为专题摄影找到一条生存发展的出路。
一、专题摄影的本质特征
专题摄影的本质特征不是稿件的表现形式,而是拍摄手法、文化内涵和故事性。专题的拍摄手法尤其讲究形象生动,对典型细节的捕捉起著画龙点睛的作用,几乎每幅画面都具有情节性(故事性)。对於优秀的专题摄影作品而言,构成专题的各个画面既具有内在结构性——需要置於整体的结构中加以理解,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鉴赏价值,每幅画面均能够传递较为丰富完整的信息。因此,从专题中抽出任何一张图片都不会成为难以使用的“废片”,每一张图片都具有独立使用并且反复利用的价值,这就是优秀专题摄影的最高境界。
二、专题摄影的人文价值、传播价值和市场价值
由於专题摄影具有文化内涵,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而无论是其报道形式还是报道内容的生命力都是长久的,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意义。
专题摄影采用讲故事的手法进行报道,因而在传播,特别是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明显的易受性。它帮助读者用一种生动而深刻的方式和共通的情感来理解生活、理解世界、理解其他文化。新闻图片或消息报道满足的是人类知道的欲望,是生存的基本需要,而专题摄影满足的则是理解的欲望和关怀的欲望,是高质量精神生活的组成元素。
专题摄影既然具有广泛的人文价值和传播价值,那麼必然具有市场价值。从目前来看,专题摄影的市场主要在海外,主要在杂志,虽然这一市场也度过了其最辉煌的时期,但这是一个成熟、稳定并且有著较高回报率的市场,市场需求是中长期的。即便是在高度商业化的西方社会,专题摄影仍然在图片市场上占据著一定份额,超过了新闻摄影。相比之下,中国的专题摄影市场现在并不景气,这主要是由国内媒体的发展道路和特点决定的。大部分国内报纸取消或压缩了摄影专版,报纸的“同质化”趋势仍在加剧,有特色的报纸并不多。因而,专题摄影稿件的国内市场需求极为有限。
另外,由於国内图片市场不成熟、不规范,这类稿件的市场价格与其实际价值产生了严重背离,往往难以体现摄影师的劳动价值和稿件的社会价值。因而,许多有一定实力的专题摄影师都选择了“走出去”的策略,直接为海外的杂志或图片社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国内的专题摄影市场更加疲软,展现在中国读者眼前的优秀作品越来越少。这些摄影师确实拍摄了一批专题,但在国内的报刊上却很难“露脸”,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商业社会对摄影的人文价值和传播价值的侵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之为颠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日益严重。从世界眼光来看,商业图片占据了图片市场60%至70%的份额,一些并非从事广告摄影的摄影师也从自己的作品中去发现商业价值,一些原本不是为了商业目的而拍摄的图片越来越多地用於产品、服务或企业的形象宣传。从国内纸媒体的情况来看,新闻摄影与专题摄影的社会功能日益商业化,对图片的使用并非完全出於报道的需要,而是服务於版面的阅读率,服务於视线停留时间的长短,服务於广告。摄影作为独立的表达方式(传播方式)的地位在表象上似乎得到了空前的张扬,实际上却受到了削弱和支配。 三、专题摄影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新闻摄影是精彩与简约的结合,是一种视觉审美活动;专题摄影则在精彩、简约之外又增添了情节,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理和情感需求。摄影为人类理解世界提供了一种简洁、生动而美丽的方式。连续的电子图像造成的视觉轰炸引发了观众的视觉疲劳,也产生了大量的视觉垃圾。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对图像霸权的出现爱恨交加,褒贬不一。然而,不管我们怎麼看待它,我们都无法对这个事实视而不见或置身世外。
当代社会有两种并存的发展趋势,即“麦当劳化”和个性化。前者将会让人变得机械、简单而趋同,丧失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所带来的乐趣,后者则会让人变得孤立而另类,丧失了同情与合作。这两种社会趋势将会严重削弱专题摄影所倚靠的社会心理基础:温情主义被暴力所替代,精雕细刻被简约所替代,含蓄细腻被裸露直白所代替,群体价值被个体价值所替代。专题摄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价值挑战。所以,当代西方专题摄影的一大课题和难题就是“求新”、“求变”,读者要求有新意,摄影者的报道观念和价值选择也必然要发生转变。传统的报道手法、题材和思路,已不适合当代受众的阅读和心理需要,自然也不适应市场的需要。
然而,不管怎麼变,只要人类还有基本的情感需求,每个人还需要外界的理解和关心,专题摄影就有它的生存空间。可以这样断言,当情感成为社会的稀缺资源时,专题摄影的社会价值就要回归。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