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摄影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纪实摄影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




论纪实摄影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国内平面媒体上,专题摄影曾经红火了一时,然而,这一黄金期只持续了大约3年左右。进入新世纪后,国内纸媒体更加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广告版面的空前膨胀和报纸信息量的激增,严重打压了摄影专版的生存空间,专题摄影从此进入了“寒冬”。

虽然读图时代并没有结束,甚至读者读图的时间总量还在增加,但持续读图的时间却已大大减少。在某种程度上,图片在纸媒体上的功能被简单地看做是为了刺激感官和调剂视觉(美化版面)。纸媒体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的跳跃式发展,使我们极为遗憾地错过了一次培育中国读者视觉文化的良机,也使平面媒体把"抓眼球"的重任和机遇拱手让给了电视媒体,使其相对於电子媒体的弱势和困境更加凸显。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专题摄影这一报道形式的本质、功能、价值、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从市场的丛林中为专题摄影找到一条生存发展的出路。

一、专题摄影的本质特征

专题摄影的本质特征不是稿件的表现形式,而是拍摄手法、文化内涵和故事性。专题的拍摄手法尤其讲究形象生动,对典型细节的捕捉起著画龙点睛的作用,几乎每幅画面都具有情节性(故事性)。对於优秀的专题摄影作品而言,构成专题的各个画面既具有内在结构性——需要置於整体的结构中加以理解,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鉴赏价值,每幅画面均能够传递较为丰富完整的信息。因此,从专题中抽出任何一张图片都不会成为难以使用的“废片”,每一张图片都具有独立使用并且反复利用的价值,这就是优秀专题摄影的最高境界。

二、专题摄影的人文价值、传播价值和市场价值

由於专题摄影具有文化内涵,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而无论是其报道形式还是报道内容的生命力都是长久的,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意义。

专题摄影采用讲故事的手法进行报道,因而在传播,特别是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明显的易受性。它帮助读者用一种生动而深刻的方式和共通的情感来理解生活、理解世界、理解其他文化。新闻图片或消息报道满足的是人类知道的欲望,是生存的基本需要,而专题摄影满足的则是理解的欲望和关怀的欲望,是高质量精神生活的组成元素。

专题摄影既然具有广泛的人文价值和传播价值,那麼必然具有市场价值。从目前来看,专题摄影的市场主要在海外,主要在杂志,虽然这一市场也度过了其最辉煌的时期,但这是一个成熟、稳定并且有著较高回报率的市场,市场需求是中长期的。即便是在高度商业化的西方社会,专题摄影仍然在图片市场上占据著一定份额,超过了新闻摄影。相比之下,中国的专题摄影市场现在并不景气,这主要是由国内媒体的发展道路和特点决定的。大部分国内报纸取消或压缩了摄影专版,报纸的“同质化”趋势仍在加剧,有特色的报纸并不多。因而,专题摄影稿件的国内市场需求极为有限。

另外,由於国内图片市场不成熟、不规范,这类稿件的市场价格与其实际价值产生了严重背离,往往难以体现摄影师的劳动价值和稿件的社会价值。因而,许多有一定实力的专题摄影师都选择了“走出去”的策略,直接为海外的杂志或图片社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国内的专题摄影市场更加疲软,展现在中国读者眼前的优秀作品越来越少。这些摄影师确实拍摄了一批专题,但在国内的报刊上却很难“露脸”,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商业社会对摄影的人文价值和传播价值的侵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之为颠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日益严重。从世界眼光来看,商业图片占据了图片市场60%至70%的份额,一些并非从事广告摄影的摄影师也从自己的作品中去发现商业价值,一些原本不是为了商业目的而拍摄的图片越来越多地用於产品、服务或企业的形象宣传。从国内纸媒体的情况来看,新闻摄影与专题摄影的社会功能日益商业化,对图片的使用并非完全出於报道的需要,而是服务於版面的阅读率,服务於视线停留时间的长短,服务於广告。摄影作为独立的表达方式(传播方式)的地位在表象上似乎得到了空前的张扬,实际上却受到了削弱和支配。 三、专题摄影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新闻摄影是精彩与简约的结合,是一种视觉审美活动;专题摄影则在精彩、简约之外又增添了情节,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理和情感需求。摄影为人类理解世界提供了一种简洁、生动而美丽的方式。连续的电子图像造成的视觉轰炸引发了观众的视觉疲劳,也产生了大量的视觉垃圾。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对图像霸权的出现爱恨交加,褒贬不一。然而,不管我们怎麼看待它,我们都无法对这个事实视而不见或置身世外。

当代社会有两种并存的发展趋势,即“麦当劳化”和个性化。前者将会让人变得机械、简单而趋同,丧失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所带来的乐趣,后者则会让人变得孤立而另类,丧失了同情与合作。这两种社会趋势将会严重削弱专题摄影所倚靠的社会心理基础:温情主义被暴力所替代,精雕细刻被简约所替代,含蓄细腻被裸露直白所代替,群体价值被个体价值所替代。专题摄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价值挑战。所以,当代西方专题摄影的一大课题和难题就是“求新”、“求变”,读者要求有新意,摄影者的报道观念和价值选择也必然要发生转变。传统的报道手法、题材和思路,已不适合当代受众的阅读和心理需要,自然也不适应市场的需要。

然而,不管怎麼变,只要人类还有基本的情感需求,每个人还需要外界的理解和关心,专题摄影就有它的生存空间。可以这样断言,当情感成为社会的稀缺资源时,专题摄影的社会价值就要回归。

纪实摄影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

摄影艺术发展史技术演变的三个时期是什么?

世纪是一个全新的图像影音立体时代,是一个由影像画面e5a48de588b6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6303735、语音信息和互动交流共同构成组成的网络信息时代。

这其中,视频影像(主要是数码摄像技术)担任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为其直观真实、传播方便、实用立体的优点,成为当今社会人们记录信息并传播交流的最重要工具和手段,也是大众百姓所需要和爱使用的一项基本生活技能。放眼看,无论是电视台、影视公司,也不管是摄像机与手机,还是公众网络和家庭个体,等等,视频摄像的广泛使用,都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无论你是专业摄影人,还是只想拍摄小短片的爱好者,为了更好地学习摄像技术,首先就要了解摄像是什么,以及摄像技术的发展和功能等知识点!

摄像技术发展简史

摄像机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具有哪些功能?摄像技术又有哪些特点,可以用来做什么?这些都是每一个学习摄像技术的人都会问的。的确,凝聚现代高科技成果的摄像机的发展历史,是学习者应当知道的。

摄像机和相关技术的发明发展,可以简单地划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为启蒙时期,20世纪30~50年代为电子摄像时期,20世纪60~90年代为磁录摄像时期,2000年迄今为数码摄像时期。

图1 电影拍摄

1900年前后,路米埃尔兄弟依据摄影(照相)术发明了电影技术(图1),从而将人们观看真实、连续影像的愿望变为现实(图2)。从此,人类进入了电影时代,也开创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现代社会。伴随科技的发展,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成为世界各地最时尚、最受欢迎的科技产品和艺术门类。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电影的影响下,科学家又设想和研究采用光电感光成像(电子成像)来代替胶片感光成像(化学成像),记录连续影像画面的技术。这就是摄像技术的启蒙阶段。

图2 连续画面(奔马)/迈布里奇摄

20世纪30年代前后,随着现代物理学研究的深入和电子管科技产品的成熟,科学家根据光电效应(图3)的原理,发展出图像扫描技术,生产出光电摄像管等实用科学技术。两者的综合应用,就可以对一个实物对象进行即时拍摄并输出视频影像,这样直接促成了电视的诞生。

图3 光电效应

1936年11月2日是摄像技术史上值得庆祝的日子。这一天,英国广播公司打破传统的声音播报形式,在伦敦向公众播出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电视节目(图4),让人们同时看和听到了鲜活的视频画面(动态画面和声音),正式宣告了电视的诞生。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中期,电视节目一直采用“直播”(图5)的方式播放,因为当时的录像技术没有发展成熟,不能进行后期编辑加工等处理,摄像机的功能比较简单,类似于现在的摄像探头。这就是摄像技术的电子直播阶段。

图4 第一台电视机

图5 早期电视直播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磁性记录材料有了成熟完整的科研与技术应用,磁带录像机问世并进入实用之中。这样,就可以将摄像机拍摄的视频画面很好地存储下来,打开了后期剪辑加工的大门,也促成了录像和后期剪辑的交互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电视节目的制作播放基本实现录播方式,电视荧屏因此变得丰富多彩了。摄像技术发生了从单一的摄取到摄录的转变,在拍摄的同时存储拍摄的内容(图6)。磁录摄像时期在摄像技术历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既是摄像工作自由、便捷和丰富的开端,也是后来数码摄像的重要基础。